乡野里,他们防护单薄守在战疫一线探访

科技日报记者谈琳

湖南省宁乡市流沙河镇。还没出大年初十,街头人迹稀少,格外冷清。

阳光不错,更多的人们坐在自家庭院里安静的晒着太阳,偶尔看一眼街上的光景。

镇东北的一隅,是镇中心卫生院,医院在当地的分院。大门口白底红字的“温馨提示”上赫然写着:“预检分诊发热门诊请往里走”。最底下一行小字:“抗击疫情我们一起努力”。

科技日报记者谈琳摄

“您有什么事?”

走进门诊大厅,正对面通道里用红绳隔出一个区域。红绳边,“预检分诊台”里一身黄色防护服的护士文玲正记录着什么,看到记者走近,一边询问,一边从抽屉里拿出一个X光胶片做的面罩套在头上。

科技日报记者谈琳摄

摆在文玲面前的登记表上,工整的记录着患者姓名、就诊时间、症状、住址等信息。

“现在镇上有疑似和确诊病例吗?”记者问。

“情况还好,有很多发热的,其中包括一些从武汉回来的,但目前都排除了新型肺炎。”文玲回答,一脸严肃。

“医院没给你们配护目镜?”

“医院没发护目镜,但我们有自制的。”文玲露出微笑,但身体依然坐得笔直,指着自己的面罩对记者说,“这个还是很管用,就是看字没那么清楚,所以没人的时候我会摘下来。”

科技日报记者谈琳摄

宁乡市已经跻身全国百强县前二十,流沙河镇是该县重点建设的五个镇之一。往年这个时候,外出务工的人们都还在老家过节,街上人流车流汇集,常常拥堵。医院是这个镇下辖13个行政村的七万多医院。

二楼是病房和功能科室,人影寥寥,显得安静而空旷,心电图室突然传来人声,记者跟了进去。

“我每天量三次体温,都是36度多,但我怕呀,我就是怕。”说话的黎女士二三十岁,穿着入时。1月20日,她和丈夫一起从武汉到湖南宁乡市流沙河镇婆家过年,一直在家隔离,这两天有点儿嗓子疼加上胸闷,担心起来。早上,黎女士报告了医院,大口罩戴着,眼睛里仍写满了焦虑。

科技日报记者谈琳摄

医生杨毅一边安慰黎女士,一边不动声色的给她做心电图,结果显示正常。听了安慰,黎女士好像平静了很多,拿着心电图报告去等CT结果了。

“那么多武汉返乡的发热病人,你们其实也是一线,怕吗?”记者问杨毅。

“不怕是假的,但医生的职责在那,跟武汉那些一线医生比起来我们这些算不了什么。”杨毅说,“当然,也不可能每个人都去支援武汉,这里的老百姓也要有人管,我们只有守好自己的岗位,为防控疫情尽一份力。”

从心电图室出来,记者联系该院院长唐自强,他正在村卫生室督查工作。

“我们全镇有20个村卫生室,村医们就戴一个口罩,穿着普通的工作服,要负责多个武汉返乡人员每天两次上门体温检测。”唐自强说,他们装备简单,但其实干的是最前线的活。

图片由流沙河镇中心卫生院院长唐自强提供

“村医们一个人最多的要负责近30户返乡人员,有的还要翻山越岭。大过年的,很多人家还讲究,觉得医生上门不吉利。”不过唐自强觉得大家状态都不错,“大家还都是满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,有委屈也继续落实各项工作。”

疫情爆发以来,镇中心卫生院不仅要维持正常运转,第一时间接诊患者,还要负责对村医们进行业务指导和考核,督导落实防控措施。唐自强坦言“压力很大”,总担心本镇防控工作中还有什么漏洞,没考虑周全。他说自己最怕的是三件事“怕出现确诊病例,怕医务人员感染,怕爆发流行。”

经过CT检查,黎女士排除了新型肺炎感染,诊断为急性咽喉炎,开了药回家继续居家隔离观察。

医院的唐自强松了一口气。“如果有问题,我们会诊之后要马上联系市疾控中心,把资料上传给专家会诊,第一时间采集标本往市里、省里送检。”

防护物资紧张,县城药店、超市里口罩、酒精脱销,即使是宁乡市卫健局,也面临着严重的采购困难。疫情爆发之后,宁乡市卫健局给流沙河镇中心卫生院配给了8件防护衣,个口罩。而该院多人,僧多粥少,缺口只能自己想办法。

唐自强跟镇领导商量后,镇里很支持,给医院拨付了5万元采购物资。“我们下手较早,抢购了50件防护服,每天消毒,循环使用。”医院职工们也想方设法解决问题,唐自强觉得很欣慰,“面罩都是我们职工自己动手做,今天我们还有个员工给单位捐了个口罩。”

“是因为这个员工家里条件好吗?”记者问。

“不是,是因为她觉得自己没上一线,说要通过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心意。”唐自强说。

尽管如此,唐自强的心也一直没放下来。“今天到货了一批一次性的(防护服),结果是类似一次性手术衣,没有帽子,只好退了,还是期盼政府能发放部分物资。”他停了一下,说:“不过不管怎样我们都会坚持。”

来源:科技日报

编辑:陈可轩

审核:王小龙

终审:冷文生

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dohkr.com/wahl/25611.html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