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国共第二次合作期间,虽然整体上是合作为主,但双方也发生了不少摩擦,尤其是在国民党内部反动势力的煽动下,国民党的顽固派多次发起反共高潮。然而,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决予以反击。
在这一过程中,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皖南事变,成了一场巨大的悲剧。事变发生后,第一次反共高潮过后,为了维护大局,中国共产党主动提出希望通过谈判解决矛盾,并派人前往国民党方面进行商讨。然而,国民党不仅没有表现出诚意,反而开始酝酿第二次反共高潮。
1940年10月,国民党以八路军和新四军“破坏抗战”为借口,强行要求中国共产党将黄河以南的武装力量一个月内撤回黄河以北。为了保持大局稳定,中共中央在驳斥国民党虚假指控后,最终同意将新四军调至长江以北。然而,蒋介石早已决定采取更加激烈的措施。1941年2月,表面上,蒋介石发布了命令让我军部队北移,但暗地里却秘密指示顾祝同“围剿”新四军,甚至下令要“生擒叶、项”。
展开剩余76%1941年1月,新四军开始按照命令北移,但在途中遭到国民党军队的突然袭击,陷入重重包围。在军长叶挺的指挥下,部队展开了顽强的反击,然而因为弹药和粮食耗尽,经过七个昼夜的激烈战斗,大多数战士壮烈牺牲,只有约2000名战士成功突围。这些英勇的战士并没有死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场上,而是死在了所谓的“友军”手中。
皖南事变后,蒋介石竟然将新四军扣上了“叛变”的罪名。对此,中共中央在政治上发起了强烈反击,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罪恶行径,并获得了各民主党派和国民党左派的强烈支持。国民党反动派因此陷入了孤立的境地,最终被迫收敛。
值得一提的是,在皖南事变爆发之前,有一位高级干部悄悄提前转移,这引起了不少人的好奇。这个人就是宋裕和。那么,他为何会提前转移?他是谁?后来又发生了什么?
宋裕和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村家庭,从小经历了许多苦难。1926年,在同乡地下党员的影响下,他积极投身于农民运动。1927年,宋裕和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开始执行党的农民运动工作任务。1928年,原本计划发动起义的宋裕和因叛徒出卖而导致起义失败。尽管身陷重重困境,他凭借顽强的毅力突破了敌人的封锁线,成功到达了井冈山,跟随毛主席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。
在成为红军战士后,宋裕和不断在战斗中成长,他有机会在毛主席身边工作,受益匪浅。毛主席非常重视调查研究,宋裕和也从中学到了大量知识。每次外出调查回来后,他总是将收集到的资料呈交给毛主席,供其参考。
1929年,红四军进军赣南、闽西,宋裕和奉命率领一个连队到瑞金城内抢夺敌方的报纸和情报。此次行动十分成功,他带回了大量重要的文件和资料,毛主席看到这些材料后笑着说道:“你带回来的东西这么多,我都不知道怎么看得完。”接着,毛主席迅速开始分析这些材料,为下一步行动做准备。
在转战赣南、闽西期间,宋裕和在毛主席和朱德的直接领导下,逐渐展现出了在后勤工作上的才干。为了加强部队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,古田会议于年底召开,会议选举毛主席为前委书记,朱德、陈毅等为前委委员,宋裕和也被选为其中的一员,并且被任命为军需处处长。
长征开始后,宋裕和承担了后勤保障的重任。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,他带领团队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,最终成功到达了延安。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,宋裕和进入了红军大学学习。
1938年,宋裕和再次被委任重任,成为新四军军需处长。在新四军成立初期,他组建了一支汽车运输队,负责运送伤病员和重要物资。随着新四军的发展壮大,宋裕和意识到制定规章制度和理财的重要性,因此他组织起了相关制度的建立,并调来了懂得会计工作的同志,确保了新四军后勤保障的顺利进行。
1940年下半年,面对国民党不断制造的摩擦,中共中央决定迅速撤离皖南。11月,宋裕和带领1600多名后勤人员、医院和军械所的人员,以及超过1100担的重要物资,顺利完成了转移任务,成功抵达了苏北,为党和军队保留了宝贵的骨干力量。
皖南事变后,中共中央决定重建新四军,宋裕和继续担任后勤工作,他凭借过去的经验,迅速理顺了后方的各项事务。此外,他时刻关注敌占区的动向,派遣得力干将前往采购运输。
在解放战争时期,宋裕和担任华东军区后勤司令部司令员,协调了五个省份的力量,确保了前线部队的物资供应,尤其是在淮海战役中,他统筹了大量的后勤支援工作。仅粮食一项,就达到了5.7亿斤,参与运输的民工达225万人次,这一成绩与国民党极为薄弱的后勤体系形成了鲜明对比。
在新中国成立后,宋裕和先后担任中央食品工业部副部长、军委总后勤部副部长等职务。在各个岗位上,他始终坚持原则,勤勉工作。1970年12月12日,宋裕和因病在抚州逝世,年事已高,离世早了些。但他为革命事业所做出的贡献,永载史册,他的革命精神将永远被铭记。
发布于:天津市尚竞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